静写家山——记青年山水画家陈起

2025-05-17

14次浏览

静写家山——记青年山水画家陈起

家山行旅  200×238㎝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古人李白写《敬亭独座》,山独立,人独座,无声无息,无羁无绊,惟神韵交汇天地间。这是一种境界。读陈起山水画,很容易记起这篇绝句。

陈起,土家族,生于1967年,山水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渝东南武陵山脉间重庆酉阳人。居小县城,画大山水,所取素材多为武陵群山乌江酉水,一画再画,乐此不疲。

武陵山区属古巴楚文化交融处,酉水属沅湘沅水系。春秋战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流放沅湘一带时,有涉武陵山水并受当地土家《梯玛神歌》及巫文化影响,感愤而作传世之《九歌》。其山其水,其民其俗,对生于斯长于斯的陈起,受益无穷。

以武陵山水为素材,陈起创作了众多山水画作品参加各种级别、类型的画展。如全国第十二次《新人新作展》、《中国画三百家》、《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当代中国画实力派作品精选展》、《情系西部》大型中国画展等,并在中国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大展中获铜奖佳绩。

陈起山水画,墨是枯墨,笔是滞笔,幅画以六尺丈二宣纸为本,一点一画,用心细致,少有大墨。以滞笔枯墨细碎之笔写大山水,且呈盈盈之气、巍巍之势,实难能可贵。观古今大山水画,多生花妙笔,横溢才气,水墨酣畅,云蒸霞蔚,墨忌枯,笔忌滞。而陈起山水画少其中之妙,多其中之忌。或为 年少不谙个中真谛,或为独守苦涩穷荒之志趣。笔墨稚拙,陈起年少必不可免;画中气象,陈起所悟却是独能。

陈起山水画中,通篇留白极少,而苦涩之笔,点点滴滴通篇所聚。画为心声,其谋生从艺,坎坎坷坷,画中真情即自然流露。

谋生,曾任烟厂美工,继而步行武陵山水,为山民照相求小利得生存。15岁独自去敦煌机场,扫过机场,烧过锅炉,万里戈壁荒漠曾回响过年少孤寂的哭声。而因此,万里戈壁荒漠也深刻地融入了少年年轻的灵魂。凭坚强意志,从经济大潮,经几番奋斗,而今拥有四家高档服装店并建一金海岸茶楼。

 
“读书不为稻粱谋,敏以求之”。生存磨练中,陈起虔诚从艺,读书画画,尊师就教,始终如一。更饱受生存中自然的浸淫,生活中传统的教益,才浑然于胸,集大块垒,不吐不快,于是于作品中尽情倾吐。读陈起山水画,那种坚毅,那份执着,俨然纸上。

朴实、凝重、苍凉是陈起作品的一种风格。透过这种风格,我们感觉到一种年轻人少有的静气:《净土》、《净谷》、《净涧》、《净水系列》、《悠悠号子》、《荒原》、《峡谷幽深》《大山不语》等作品,既是他的一种追求,也是他的一种修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古文,很适合他。

人生苦短,旅途艰辛,能穷于其中复用心感悟人生,感悟大自然,堪称有志有识。

知之、好之、乐之,在人生苦旅中,陈起从艺术追求中获得了一种超然之感。自然的纯净到心灵的净化,到艺术品味的静远通达,于陈起的作品中能有所见。

作为一位年轻山水画家,能紧紧把握自己生存其间的山山水水,既有其热情,又有其虔诚。出自生存过程中对莽莽武陵山区、山民所产生的最直接的情感,他感觉到自己有一种责任:用艺术的语言反映武陵山区,为山区的穷荒呐喊,为山区的壮美歌唱并力图通过武陵山博大而伟岸的形象揭示其深层的思想内涵。在这里,我们不能以“无一败笔”的要求来要求陈起的作品,虽然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对笔墨的要求有相当精辟之处,但在陈起的画前,我们能得到一种特别的感动,就已经是一种特别的满足。

对于陈起,这种满足有碍他的发展,艺海毕竟无涯,而如何行舟,却不仅仅是一个“苦”字了得。决其所行所向,热爱生活是必须的,热爱自然是必须的,研究传统,研究各种文化也是必须的,这些,陈起没有忘记,也因此他有无限的希望。

作者徐亮: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陈起的文章

静写家山——记青年山水画家陈起

静写家山——记青年山水画家陈起

中国美协会员,重庆市美协理事,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重庆画院

2025-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