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白河水的涟漪——谈孟庆占绘画艺术

2025-05-15

9次浏览

潮白河水的涟漪——谈孟庆占绘画艺术


春江水暖



姜金军


《论语·雍也》记载:“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大意为智慧之人通达,似水周流不息;仁德之人忠厚,似山厚重不迁。《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见大水必观焉”,他在黄河边赞叹道“美哉水,洋洋乎”,在沂水边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面对水的不同形态,孔子都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并使自己的思想得到相应的升华。


这是哲人的视角,也是画家的灵感源泉。


津门著名花鸟画家孟庆占先生就在家乡的潮白河畔熔铸着艺术构思,他有诗自况:“脚踏溪水意深长,柳岸相依向远方。登高不忘来时路,潮白渠水源家乡。”作为一位生于斯、长于斯又笔墨耕耘于斯的绘画名家,孟庆占深深懂得哪一种美与自己的情感最近,他植根于中国绘画传统,从在天津美术学院读书时就深入研究历代花鸟画大师的经典之作,用心灵体悟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和文化内涵,并掌握了扎实的中国画笔墨技巧。在多年的创作历程中,又始终坚持走进生活,体察自然的现实主义创作热情,无论大幅小品,他都以敏锐的艺术观察力,从现实中汲取创作灵感。诗经有“所谓伊人,在水之坻”,或许是冥冥中有一种美的感召,使他若干年来走遍了潮白河的两岸,也创作出了一系列带有潮白河印记的花鸟画作品。


潮白河是个丰富多彩的生态世界,潮白河水清且涟漪,在这里有碧叶连天的的荷花塘,有烟水茫茫的芦苇荡,成群的野鸭、蹁跹的鹭鸟,有聚散有序的渔船,更有自由穿梭于水中的游鱼。作为一位具有唯美诗性思考能力的画家,孟庆占反复“咀嚼”着潮白河的自然之美,高林初日,古渡余晖,春季里天转阳和、草长莺飞,秋季里天高云淡、鸥鹭翔集,四时之景不同,其美亦无穷。这里的一草一木、一鸟一石皆为其笔下的“常客”,如作品《旭日暖阳》《喜报春信》皆是源自潮白河美景的启发,《潮白晨曲》则直接以潮白河为题,因着这份深情,他甚至把历代花鸟画家的某些精彩局部也巧妙“嫁接”在潮白河的具体场景中。他对潮白河景色的深情描绘,不单单是一种态度,更成为一种痴迷。他在微信朋友圈中这样写道:“在一个云淡风轻的日子,独自来到潮白河边,看着静静的河水,偶有鱼儿跳跃,溅起淡淡涟漪,一圈圈的波纹发出鱼鳞一样的光,扩散着,向四周荡漾开去而不知其远。”潮白河也成为他“体道”的最佳载体,他藉此欣赏着天光、云影和诗情,也藉此体会着绘画中的“道心”。伴随着荡漾而去的涟漪,一个个艺术元素便逐渐生成,如他笔下的小鱼,俊逸流媚,那些小鱼,不再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美,而是“濠梁之鱼”“江湖之鱼”或“北冥之鱼”。随着这些元素的不断叠加,一幅幅佳作便由雏形逐渐“羽翼丰满”,在这些画卷中,既有他成功“复原”了的美好童年,如《忙趁东风放纸鸢》,也有满怀欣喜对未来的憧憬,如《福佑百代》,更有对当下人文精神的关切,如为钟南山、张伯礼等抗疫英雄所作的画像在这些作品中鲜明凸显着孟庆占的艺术才思和艺术符号。


孟庆占早年也曾经进行过大量的工笔和大写意创作尝试,但最终选择了契合自己心性的“工写结合”特点,“工写结合”看似“左右逢源”,又往往被戏称为“两边不讨好”,其实这倒也见出其中的难度。写意画要“写”得好,就要首先做好基本的“工”,即使写意画的创始人徐熙,也是从工笔走向写意;徐渭早期是小写意,到晚年才大写意;近现代齐白石大师早期也是工笔画,后来才转向大写意。孟庆占懂得其中的分寸曲直,始终不离中国绘画对基本笔法墨法和造型能力的锤炼。在这样的认知前提下,孟庆占采用了敏于思而“笨”于行的方法,宁做真画工,不做伪逸人,在他的水墨写意画面上,既重视“传神写照”,也重视“四体妍媸”,用的是最朴素最扎实的笔墨造型语言,一丝不苟交代出画面的每一个细节,从而获得更高审美意义上的“大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孟庆占花鸟画中蕴含着明显的山水场景和气象,这是一种大视角下的审美体验和意象表达。如作品《多子》《沃野千里有余香》《观海听涛》《崇德尚贤》全是山水画的构图取势手法。这需要对整体画面构图和结构极高的把握能力。某些作品中又因其细腻的观察力和巧妙的表现力,即便一个枯树桩也被画得有滋有味,于枯寂中见芳华,这与苏轼的《枯木竹石图》应该有同工之妙吧?


孟庆占在艺术探索的同时,不断追求人格的完善和社会担当,如亚圣孟子所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庆占把文化和美既内化于心也外付诸行,在文化下乡、乡村振兴等各级活动中始终葆有高度的热情,在给他的学生讲课时反复强调:“一个完美的人,有骨有肉有灵魂;一幅上品的画,有笔有墨有意境。说话有节制,做事有分寸,心中有他人,笔下才能有乾坤!”新冠疫情当前,积极参加相关抗疫宣传活动,也创作出一系列具有鲜明现实意义的绘画作品,如钟南山、张伯礼等抗疫英雄的画像便是其中的一部分代表作,他将英雄的画像巧妙与花鸟画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相结合,既体现了文化品格,又表达了时代关切。


近年来孟庆占不断涵养性情,沉淀智慧,在喧嚣中独守宁静,在纷扰中坚守平淡,其绘画又朝着至简至淡的方向做着尝试,渐渐有月白风清的旷远和人淡如菊的从容。在其画作中,流露出的是一种基于厚重不迁和周流不息的大气象,那是自然流露的、没有矫饰的艺术格调,也是他不事张扬、宁静淡泊的生命状态。


总之,孟庆占的绘画艺术典型特征是格高品正、文心盎然,在“精神家园”和“现实世界”层面实现了二元合一,并在诗性情怀的统领下不断获得融合与新发,是当今中国画界自觉走正道、走大道的典范,凭着他对绘画与美的不舍情愫和久久为功的笔墨探索,相信能创作出更多既有传统的典雅精神又有时代浪漫气息的绘画佳作,正如潮白河水的涟漪,在新的时代潮流中不断荡漾出更美的旋律。


作者姜金军,山东临沂人,1979出生,1998考入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2002年考入南开大学文学院东方艺术系,师从陈玉圃先生攻读硕士学位,山水画专业;2005年7 月考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师从范曾先生攻读艺术史学与中国画创作,2008年6月获博士学位;2005年7月任教于天津师范大学,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中国画学术分会会长、人民网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东北亚艺术交流中心研究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艺术理论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中国画学会理事,主持多项省部级和天津市教委课题,出版专著3部,绘画作品集3部,多篇文章或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天津日报》《中国书画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美术观察》《国画家》《北方美术》等期刊,绘画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央军委八一大楼、天津美术馆等机构收藏,数次在日本、泰国等展出作品或学术交流。。  

孟庆占的文章

潮白河水的涟漪——谈孟庆占绘画艺术

潮白河水的涟漪——谈孟庆占绘画艺术

孟庆占,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高研班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天津

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