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华:中国画坛几千年 我是添砖加瓦人

2025-05-17

9次浏览

朱雪华:中国画坛几千年 我是添砖加瓦人

瑞鹤图


朱雪华的画室,挂满了多年来精心创作的作品。一幅《瑞鹤图》,细腻地展现了瑞鹤翱翔云端的祥和之景。这幅长125厘米、宽21厘米的绢本画作上,七只白鹤翩翩起舞,洁白的羽翅舒展,姿态优雅地穿梭于云间,洋溢着祥瑞之气。蓝天与鹤的和谐,其灵动与韵味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这是他近几年最为满意的一幅作品。

“这幅画起初其实只有五只鹤。”朱雪华回忆道。彼时,看着眼前已初具雏形的画稿,朱雪华却总觉得有些不尽如人意 -- 细长的画卷,画面内容集中在中、后部,成群的仙鹤与压画的仙石间,显得有些空旷且不连贯。冥思苦想之下,他在仙鹤的数量与姿态上下功夫,“仙鹤有的回首顾盼,有的展翅高飞,画面因此形成前后呼应,瞬间变得丰富起来。”

在创作过程中,朱雪华对颜色的把握大胆而又脱俗。他以蓝绿色调呈现天空的深邃,映衬出白鹤的圣洁与华贵。画面右侧的“仙石”,从最初的白色,融入黄色、蓝色、黑色等多种色调,最终调涂成偏暗红色,与蓝天、白鹤相呼应,也让这缥缈之境多了一份沉稳之气。

“色彩对一幅画作来说至关重要。用好了,画面明艳夺目、气势逼人,稍有差池,就会显得俗气。有时候,一幅构图线条近乎完美的画,会因为上色不当而毁于一旦。”而如何把握好度,是对画者功力的极大考验。

为了让色彩呈现更加完美,朱雪华开始尝试参照古人在绢布上作画。楼梯旁的一幅绢本《月光曲》,画面中一轮明月散发着莹莹光芒,而包围明月的“黑夜”则是经过五六十次色彩叠加的效果,“如果是在纸本上进行这么多次上色,很容易出现磨损和毛絮。但在绢上作画,即使叠加几十次颜色,画面依然细腻、通透,绢布的横竖经纬纹更给人古朴典雅的感觉。”相比纸张,在光滑的绢布上作画,画家往往需要更加精细地控制笔触,这也让他的画作更加细腻入微。

除了古韵的呈现,传统画法的新用也是朱雪华作品的一大亮点。一楼展示区内一幅唯美的《瑶席琼芳》,他以重彩描绘,搭配偏现代的环境和光线运用,使得荷塘之上的一抹睡莲熠熠生辉、散发光芒。新技法、新视野的融入,打破长期不变的固定模式,既创新又不失法度,让“莲”这一传统宋画元素有了新的姿态。

对朱雪华而言,艺术创作实则是临摹、写生、创作三个过程的循环往复。临摹是为了从传统中感受经典、学习精髓;写生能让人贴近生活、感悟自然;而创作则是在前两者结合的基础上,再加入自己的感受、发挥和拓展,“当创作成为习惯,就需要时常回头看看,从传统、生活中汲取灵感和营养,撇去浮躁,找回初心。”

扎实的基本功是他创作的基础,而敏锐的艺术嗅觉与细致的观察力则使他能够从大自然中发现美、提炼美,并为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偶然间拾得的一支马尾松,无意间的甩动,让他从松针展现出的不同形态的美感中获得灵感,搭配唐诗宋词的意境,创作出《喜语晴光》。这幅作品最终入选“翰墨青州·2016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工笔画类似炖肉,要小火慢炖;写意画就像炒白菜,要大火爆炒。”朱雪华对艺术创作有独到的理解。日常生活中,他将“闭门搞创作,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视为人生三大乐趣,生活松弛惬意。画由心生,画作也大气舒展、韵味无穷。

“我常觉得作为艺术创造者,对传统文化必须充满敬畏之心,因为这是你创作的根基。”朱雪华感慨道,“但与此同时,一个好的艺术家也应该是一个好的‘开拓者’。在中国画坛几千年积淀上添砖加瓦,这是每个艺术家的情怀,也是一份责任。”

朱雪华的文章

朱雪华:中国画坛几千年 我是添砖加瓦人

朱雪华:中国画坛几千年 我是添砖加瓦人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越城区政协委员,越城区美术家

2025-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