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林静寂,溪山鸣泉|廖正华中国画作品

2025-05-16

10次浏览

松林静寂,溪山鸣泉|廖正华中国画作品

松阁碧水间  68cmx45cm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廖正华老师作为一个广西人,我们很容易将其作品与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联系在一起,意外的是,他的山水作品不是桂林的山清水秀,偏有着北方大山、大水的博大包容和磅礴气势。当然,在北方的浑厚中,又不缺少南方的灵气。自古以来,对于书画风格有“南人北相,北人南相”之说法,是言能兼容,能中和南北之长者,方有掌控之功力,有突破周围之能力。无疑,廖正华老师是兼有这样的功力和能力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廖正华老师的作品中,自然有一部分是描绘他所熟悉的生长环境,广西的水秀山青,侗寨的风土人情,如《青山云游图》《山浓翠更出》,在这些青山绿水中,常常是山高林深,峰回路转见人家,呈现了广西桂林一带,人与山水互相依存,共生共融的和谐关系。这部分作品,观者可行,可游,可赏,可居,有诗的韵味,有田园的情结,有生活的痕迹。而他用力最深的,却是描绘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形成这样的的奇观,可追溯到几亿年前,饱经风化、侵蚀,却成为“天造地设”的伟大奇观,这种神奇的造化之功深深地吸引并打动着廖正华老师,并成为他画画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于是有了《丹霞山庄图》《丹霞彩云宜家居》等精品力作,这些作品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作品大多采用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大胆用色,以呈现“丹霞”之动人心魄,同时,将砂岩与砾岩的质感通过皴擦表现出来,在他的色彩里,有对造化的折服和感动,他的笔墨里,有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与其说,画家是在用笔墨色彩画画,不如说他是在用一腔热血对天地山川抒情,于是,画面不再是对自然的客观描写,而是有生命,有情感,有灵魂,有情绪的表达。
     
在廖正华老师的创作中,他继承但不拘泥于传统笔墨,而是融入多种技法谋求新意,构图多取高远,造型多取概括,色调多样统一于单纯重色,画面富有张力和感染力。在技法方面,他多采用工写结合,其“工”的部分,严谨有序,而又常伴以“写意”增加其画面的的灵动,甚至结合“泼墨”“泼彩”的表现形式,以泼墨泼彩的方法,使墨韵色彩得到高度张扬,不可控性也加强了绘画艺术的情感宣泄功能,营造一种朦胧、含混的氛围,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可读性。     

中国的山水画家,一方面注重从传统里吸收养分,一方面从大自然里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郭熙云:“其要妙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而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观万座山,踏万重水,与自然对话,见山见水,吸收消化,方能创作出独属于自我的山水。廖正华也不例外,他注重写生,常年行走于各地的大河名川中,在写生过程中揣摩前人作品中对物象的表现和自然中的物象有哪些不同,远望近观,取势取质,反复比较、体会、琢磨,并融入自我的思考、学识、风格、情感、语言,再进行创造,方呈现出独属于他厚重、博大、壮丽的山水之美。

中国的山水画走到今天,是一代又一代的画家在继承中探索、在创新中传承,在学习中前行。作为青年一代的山水画家,廖正华老师觉得,他们身上肩负着继承与发展的重任,因为他们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具有开拓和探索的精神,在国画的学习中稳扎稳打,走得很稳,很踏实,未来的岁月里,他们也将走得更深,更远,更广阔。

廖正华的文章

松林静寂,溪山鸣泉|廖正华中国画作品

松林静寂,溪山鸣泉|廖正华中国画作品

廖正华,笔耕堂主人,广西临桂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

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