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6
传承 200x240cm
面对“笔墨当随时代”的古老命题,安玉民展现出清醒的辩证思考。他坦言现代画家若“全学传统必是死路一条”,但更警惕无根之木式的伪创新:“功底不扎实而有新意,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无法深入。”这种认知体现在其创作中,形成独特的传统激活机制。
在《金刚经》系列中,他以碑拓般的苍劲线条重释敦煌壁画人物,但通过局部夸张的肢体比例与空间错置,赋予古老图式以当代隐喻;而在《其其格》这样的肖像作品中,传统三白法的晕染被简化为几何化的色块分割,暗示着游牧文明与现代性碰撞的复杂张力。
这种对传统的解缚,本质上是对中国画基因的深度解码。正如达芬奇在《蒙娜丽莎》中混入铅黄铜矿以创造独特肌理,安玉民将书法用笔的“屋漏痕”“折钗股”转化为情绪表达的语法。
当观者细察《哈日查盖》中牧人手掌的线条时,会发现其既非传统钉头鼠尾描的规范,也非西方速写的解剖再现,而是以颤动的枯笔暗示着握缰绳的力量感——这恰是画家所言“主客观情境交融”的最佳注脚。